香港《南華早報》11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航運——從對集裝箱的壟斷到全球供應鏈中的關鍵作用
2020年,價值2.5萬億美元的商品通過海運進出口中國,高于航空、鐵路和公路運輸的總和。在國際貿易中,超過85%的貨物也是通過海上運輸的。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fā)展會議的數據,在海運貿易貨運能力方面,2020年中國以船舶數量和總載重噸位排名全球第三,僅次于希臘和日本。中國有400多個港口分布在內陸河流和海岸線上,全球五大集裝箱港口中中國占四個,十大港口中中國占七個。
全球航運業(yè)需要中國制造的船舶和集裝箱嗎?中國是世界領先的造船國。但制造的多數船舶與其他兩個頂級造船國即韓日相比,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在“中國制造”宏偉計劃中,造船業(yè)被確定為10個優(yōu)先領域之一。由于政府支持、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和巨大本土需求,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海運集裝箱都在華制造。根據英國海事咨詢公司德路里的數據,中國生產了全球96%以上的干貨集裝箱和100%的溫控集裝箱。
疫情對中國航運業(yè)有何影響?中國制造業(yè)迅速從疫情影響中恢復,而東南亞的競爭對手仍面臨病例激增,因此中國幾乎成為全球進口商和消費者獲得他們想要的產品的最佳選擇。強勁出口需求下,今年中國主要港口的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激增。前九個月,中國港口處理了35億噸外貿貨物,同比增加5.2%。
不平衡的全球貿易擾亂了中國的集裝箱供應。由于北美和歐洲出口產品減少,空集裝箱堆積港口,推遲了返回亞洲的時間,這導致中國的集裝箱短缺。為此,中國有關部門已與國內集裝箱制造商協(xié)調,增加產量。
(轉載自中國港口網)